联系电话:13720008606
当前位置:首页 > 池州文化 > 青阳腔

青阳腔 又称"池州腔",因产生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。

 

    明代嘉靖年间,江西的弋阳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阳县一带,与当地语言、民间戏曲(昆山腔、余姚腔等)、九华山佛俗说唱、目连、还有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了青阳腔。青阳腔是弋阳腔"易腔"之后的一个重要腔种。明末清初盛行,与徽州腔一同被誉为"徽池雅调",成为全国主要声腔。

 

    青阳腔艺术上继承了弋阳腔干唱,并创造了腔、滚结合的歌唱形式"滚调",不托管弦,"其节以鼓,其调喧"及"一唱众和"的特点。角色体制有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、外、贴7个行当,后又增加小、夫两个角色。其表演讲究"文戏武唱",常穿插表演窜刀门、盘吊杆、翻高台、跳火圈等技艺。青阳腔中还有各种纸质面具,在舞美上极具特色。

 

    青阳腔的剧目上起元明南戏,下到后世的各种文人传奇,数量众多,有《青阳时调》《时调青昆》《昆池新调》、《滚调乐府》《摘锦奇音》《玉谷新簧》《徽池雅调》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。青阳腔由皖南伸展到闽、粤、湘、赣、鄂、蜀、晋、鲁等地,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徽剧、赣剧、川剧、黄梅戏等剧种的形成与发展,尤其为"四大徽班"进京形成京剧奠定了基础,青阳腔被誉为京剧"鼻祖",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。

 

    2006年,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